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技术逐步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随之赋能医用生物材料的更好发展。生物医学材料现已能够用于开发包括人工关节、骨板、骨螺钉等近300种医用植入体及人工器官,极大地满足了各类病患的需求。如今,有关医用生物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已被多数国家列入高技术关键新材料发展计划,并迅速成为国际高技术制高点之一。我国医用生物材料研制与生产如今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并在“医工融合”的创新驱动下不断迎来崭新的突破。
2023年11月4日,“可降解涂层镁合金接骨螺钉临床试验”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正式宣告启动。可降解涂层镁合金接骨螺钉是我国“医工交叉”的自主研发产品,也是我国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医用镁合金产品,该产品由上海交通大学、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沪创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等共同进行研发。作为“新一代革命性金属生物材料”,医用镁合金已成为全球领跑的医用生物材料,由于镁是一种对身体无害且能够在体内自然降解的元素,因此将其用做骨钉制作材料可帮助患者避免二次手术的伤痛。该试验预计将招募超过170名患者,植入体内后进行约半年左右的跟踪随访,符合相关条件后,产品有望在1-2年后上市应用。
可降解涂层镁合金接骨螺钉临床试验的启动标志着我国骨科医用材料完成从金属材质向可降解材质的突破性跨越,在这项重大突破的背后,是我国权威骨科临床医疗专家刘大林医师所作出的积极贡献。
骨科界“医教研”杰出领导者
不断培育大批优秀青年医生
刘大林,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骨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学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美国关节置换新概念会议(ccjr)会员,亚太人工关节协会(apas)会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创伤学会关节镜学组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创伤学会关节镜学组委员,《实用软组织损伤学》编委,曾主持并参与《微创内固定联合prp技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等重大项目,发表包括《锁定板结合人工骨植入重建内侧柱治疗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锁定板结合骨修复材料植骨治疗sander iii iv型根骨骨折》、《对ao分型中c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的分析》、《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点撕脱骨折的治疗》》等在内的学术论文40余部,贡献《截骨刀及包括其的截骨器》发明专利一项。
刘大林是中国早期人工关节置换术发展历程的重要基奠者之一,他曾先后受邀赴法国 里昂第一大学(université claude bernard lyon 1) 、旧金山大学(ucsf)、ucsf儿童医院进行交流访问,期间,刘大林基于国际先进理论与技术,在国内发布了首份具有开拓性、先进性的《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微创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研究报告,极大地从学术角度推动了智能技术于我国临床医疗领域的运用和发展。
在我国骨科学科建设与医院外科的发展长河中,刘大林在医教研三大领域均做出了重要而积极的带头及推动作用。作为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骨科学科带头人,刘大林连续多年负责召开并支持市区级骨科继续教育学习班,为我国基层医院临床培训了数千位专业有素的医务人员。刘大林还利用先进的医学理念及临床经验,为中国骨科界培养出了一批批优质的青年医生。针对骨科医疗领域中的疑难问题,刘大林亲自带领并指导青年医生进行临床研究,期间为股骨粗隆间骨折等领域找到更加科学、可靠的临床治疗手段。刘大林还长期培训指导青年骨科医生的临床手术,在刘大林的带领下,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骨科医疗团队的理论基础、临床功底、手术技能持续保持国内领先的地位,团队多次在“上海市骨科创伤手术视频大赛”、“全国中青年骨科医师手术标准化大赛”中斩获大奖,青年骨科医生们所展现出的围手术期综合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赢得了海内外专家评委的高度肯定。
深入践行“医工结合”
携手科技公司创新研发
现如今,生物医学工程在疾病预防、医学诊断、治疗和康复医学等领域均有着广泛的应用。生物医学工程学的突破也为人类医疗事业带来了巨大贡献,例如,基因工程技术推动了新治疗方式的革命;人工智能提供了全新的诊疗方式;大数据则令疾病诊疗变得更加精准。
近年来,刘大林持续深度聚焦“医工结合”,2019年,他联合沪上知名医疗科技创新型公司—沪创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携手上海交通大学轻合金材料研究院共同进行了医用镁合金项目的开发工作。在研究过程中,刘大林基于丰富的临床经验,率先于组内提出了以金属线缆形态运用的概念,随后,刘大林先是带领研发团队对镁合金医用线缆进行开发试验,后带领团队进行动物模型及临床研究试验。在历时两年的研发工作后,医工团队最终得出实验结果:该产品适用于非关键承重部位的骨折内固定,具有良好的支撑效果,在一年内能够降解50%,3.5年左右基本降解完成,因此,该产品能够令患者避免二次手术,从而极大地减轻生理痛苦和经济负担。目前,刘大林已带领团队成功开发出了镁合金医用线缆的初步样品,并继续携手交大轻合金材料研究院团队、医疗科技公司技术研发团队一同进行镁合金医用线缆生物力学方面的测试研究工作。
当前,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医工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是服务“2030健康中国战略”、促进医药创新的原动力。作为我国医工交叉人才培养的关键带头人,刘大林表示:“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正在面临多元化、高度专业化和国际化的挑战,我们不仅需要加强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还需要注重跨学科和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未来,我将继续携手高校及科技企业建立跨领域的合作平台,将医学、工程学、生物学等不同学科的专家和研究人员汇聚到一起,促进多学科融合与合作,努力培养新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青年医生,带领团队将最新的工程技术创新应用到医学领域,最终造福广大患者。” (文/金鹏)
责编:sq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九游官网的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