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易参(id:yc-inssent),作者:吴世杰
一个好的激励方案,既能让员工充分参与,公司也不致于负担很重的成本。
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对股权激励的价格进行准确的“测算”。
也就是说,不仅要找到合理的“定价依据”,还要对每一个员工设定可接受的“价格系数”。
|「价格测算」之前,需要明确以下要点
“定价格”与“定模式”环节相关,只有确定了股权激励模式,才可以根据不同模式,明确需要定价格的环节。
例如,期权模式下,需要确定行权价格;受限股模式下,则要确定购买价格。
但在实务中,创始人往往会困感,用于激励的股权,需不需要员工出钱购买。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这样来看待:
一、股权激励不是奖励,是对未来的贡献
很多创始人会混淆奖励和股权激励的概念,其实二者区别极大。
奖励是对过去的认可,是“过去时”,员工过去为公司作出贡献,公司以其过去的贡献给予奖励;
股权激励是对未来的期许,是“将来时”,注重员工未来的长期潜质,需要员工和公司有一致的价值观和目标。
因此,在实行股权激励时,往往需要员工和公司有更多的利益绑定。
二、股权是稀缺资源,有付出才会珍惜
股权是公司价值的体现,公司授予员工股权,不仅是利润的共享,更是一种全方位的认可。
从人性角度来看,“无偿激励”往往得不到珍惜。
如果没有付出,久而久之,员工可能还会质疑股权激励的价值。
同时,股权是稀缺资源,“无偿激励”也不利于对人才进行长期激励。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股权激励绝对不能免费。
例如,对于长年跟随团队、贡献显著的老员工,无偿赠送一定比例的股权,也会产生正面效应。
或者,对员工设置一定的限制条件,如业绩达标、工作年限等,也是一种“付出”。
也就是说,实施股权激励没有绝对的“行”与“不行”,一切为股权激励的目标服务。
又例如,以分红权为基础的虚拟股,一般是免费的,但也可以象征性地支付一定费用,华为就是采用1元1份的方式定价。
总之,一切与“人”有关的要素,都需要充分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不能简单套用理论。
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时更加深入,即确定“定价依据”和“价格系数”。
|确定“定价依据”
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允价值”,就是公司股份价值的总和,确定每股价值就需要确定“定价依据”。
常见的定价依据,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指标:
(1)公司注册资本;
(2)公司上年度的净资产值;
(3)公司最近一次的融资估值;
(4)同行采用相同股权激励模式所确定的价格。
但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几个指标“仅供参考”,并不必然等于股权价格。
也就是说,定价依据建立在这些指标的基础之上,但并不能直接适用其中某一个指标,还要考虑其他因素。
例如,对于初创公司,尤其是高新技术创业公司,融资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但是,投资人不会按公司的注册资本或净资产确定估值,最终的估值可能是注册资本或净资产的几十上百倍。
这时,如果选择以估值作为依据时,就要考虑员工的承受能力。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公司估值5000万元,即便授予员工1%股权,也需要50万元购买。
在实践中,很多创业公司对员工的经济状况不够了解,以公司估值作为股权激励的定价基础。
但以中国资本市场的估值水平,对于创业公司的员工来说,可谓是“望尘莫及”,而且还会给员工一个公司缺乏诚意的感觉。
|确定“价格系数”
定价依据确定之后,到确定最终价格之前,我们还要添加一个“价格系数”。
具体来说,就是确定一个“价格系数”,再以“价格系数”*“定价依据”的计算公式,得到最终价格。
这个系数,可以简单理解成我们通常所说的“溢价”或“折价”。
确定价格系数,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股权提供者的意愿,通常是创始人;
(2)创始人对公司未来的预期;
(3)员工对公司未来的贡献;
(4)员工对价格的承受能力。
由于以上几个因素的存在,每个员工的“价格系数”,可能都会不同。
但需要注意的是,除了核心员工,不建议采取1元行权价的方式,回购价也应当与行权价相匹配。
因为当公司发展到中后期,甚至有了上市计划,将会带来很高的税负和成本,阻碍上市进程。
总的来说,通过精准的「价格测算」,实施股权激励,也可以实现员工买得起,公司也不亏。
责编:qsds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