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知识管理中心kmcenter(id:kmcenter),作者为知名知识管理专家、《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作者田志刚,该文内容摘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
— 1 —
在历史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拥有渊博知识的人一般都比较骄傲。
在我国,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有知识的人一般喜欢去做官的,而做官是一种管理和服务的工作,然而,一些自命清高的知识分子又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情结。
在国外的中古时代,知识通常是由僧侣阶层掌握的,他们代表着道德上的高地。
上帝创造的伊甸园里面有两棵树,一棵是生命之树,另一棵是知识之树,而上帝所禁止人们偷吃的恰恰是那一颗知识之树的果实。因为吃了知识之树上的果实,人们就能够明辨是非,从而拥有聪明才能和智慧。
上千年来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重视,使国人虽然讨厌“恃物/权傲才”的人,但在我们传统文化中对于恃才傲物、傲权的人却非常宽容,甚至有许多赞赏和推崇。
譬如,对于李白这样的天纵奇才、大名鼎鼎的超级名人,其嘚瑟甚至狂妄,可是人们却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甚至李白戏弄高力士、唐贵妃这样的皇亲国戚的故事被编成戏剧、评书而被千年传唱。
在这种文化下,一些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很少考虑如何去与人相处,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心里形成了一种扭曲的观点:
有知识的人就应该张扬,说的话只要是对的就不需要照顾听者的感受,要不就是听话的人有问题,没有雅量、心胸狭窄等等。
— 2 —
当年20岁的咸丰皇帝继位后,为显示自己的胸襟和明君气派,下诏“求言”。
以谨慎闻名的湖南年轻、耿直的老实人曾国藩就信了,然后很真诚的直指咸丰皇帝的三个缺点,并且将自己的折子送回老家给自己的亲戚朋友传阅,以显示自己是一个有立场的人。
他的折子核心意思是批评咸丰皇帝的三大不是:
一是见小不见大,小事精明,大事糊涂。他批评皇帝有“琐碎之风”,“谨于小而反忽于大”,天天把精力用于挑大臣们礼仪疏漏之类的小毛病,苛于小节,疏于大计,对派往广西镇压起义的人员安排不当。
二是“徒尚文饰,不求实际”。鼓励大家进言,大家提了不少意见,其中有些是很有见解的,可是结果却都被批成“毋庸议”仨字而已,没有一项落实。
三是刚愎自用,饰非拒谏,出尔反尔,自食其言。
看到这样的建议,你什么感触?相信普通人看了也会十分恼火,更不用说年轻气盛、想沽名钓誉的小皇帝了。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疏上,帝览奏大怒,摔诸地,立召军机大臣,欲罪之。”
咸丰皇帝真想治曾国藩的罪,无可奈何其他大臣苦苦求情,更重要的是咸丰皇帝不愿意落下气量窄小的评价。
可以看出,虽然咸丰皇帝最终没有因为这个奏折治曾国藩的罪,但是在其心中却对“曾国藩”有了成见。
除了给皇上的折子,在社会上和工作中的曾国藩也是这样,最终,“愤青”曾国藩变成了“孤家寡人”。
后来他母亲去世时,曾国藩请假回家守孝三年。在这三年中,他不断自省和反思,并对世态进行深入观察和分析,最终,他改变了自己,这才有了后来的“外圆内方”、成就一番事业的曾国藩。
他认识到,在短时间内,仅以一己之力很难去改变整个社会的陈规陋习,在坚持自己原则的同时,也必须与大部分同僚、上下级之间建立相对和谐的关系,才能使自己有机会去实现个人的抱负。
同时,他还认识到,如果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与各式各样的人物建立好关系,虽然他仍然有自己内心坚守的原则与底线,但是在外在表现上已经不是那样咄咄逼人、非黑即白了,而是去适应、去利用各种资源与人脉,从而去实现自己的伟大目标。
— 3 —
小孩子们看电影和电视的时候总爱问:那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在他们眼里,世界上的人是可以泾渭分明地分出好人和坏人的,但这种幼稚的认知在社会上时则会处处碰壁。
从人的成长来看,作为一种动物,人无疑是弱小和珍贵的。所以人类拥有了所有动物中最长的被庇护成长的时期,从婴儿到大学毕业这十几二十年的过程中,人们都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关怀”下生活、生存,这个时候的年轻人看到的世界其实不是真实的世界,是我们成年人为他们创造出来的、过滤过的“美好“世界。
所以当大部分年轻人走向社会的时候,会对现实有“天真和幼稚”的预期,但当看到真实的社会的时候,他们就会愤世嫉俗,当看到社会上的阴暗面的时候就会恨之入骨,当看到与自己年幼无知而“假想”出的世界不一样时,就感觉”三观“崩塌了。
但成年人应该知道,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的想象而变得更加美好,而是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点一滴的改变才会如意起来。
作为有志于成为专家的人们,需要尽早摆脱“天真和幼稚”状态,不要认为社会是非黑即白,不要以直言为荣而不考虑交流对象的感受,不要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就应该受到重视而相信社会不会沧海遗珠,不要认为前辈有义务帮助你而让你不顾起码的礼貌。
你还应该知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而且每个人都有各自性格上的弱点和好恶,由于生长环境的差异致使其看世界的角度都会有所不同,因而,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人际关系负责,并与你所在环境的各个成员友好相处,而不能自认为整个社会对你都不友好,从而将自己的人际关系搞得一团糟。
许多有才华、志向的人就因为陷入这种无休止的斗争中不能自拔,最后自己成为了社会的冷嘲热讽和批判者,而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建设者,这样不仅浪费了自己的才华,而且也让自己失去了很多得以成长的机会。
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认为:“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节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
领导者需要灰度,专家也要能够容忍这个世界的灰度。灰度既不是黑,也不是白;既不是对,也不是错;既不是好,也不是坏;是一种融合体,而不是走极端。
灰度思维既不是“非白即黑”的反向思维,也不是“白加黑”的并存思维,而是“黑白融合”的和合思维。
任正非曾经说过:“在变革中,任何黑的、白的观点都是容易鼓动人心的,而我们恰恰不需要黑的或白的,我们需要的是灰色的观点,在黑白之间寻求平衡。”
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个人的努力和有价值的实践都极其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够与自己所在的环境建立相对和谐的人际关系,那么其他人有意无意施加的阻力就可以让你的所有努力付之东流,而个人也会陷入无尽的斗争和冲突中走不出来,甚至可能成为怨天尤人的怨妇一般。
— 4 —
你也许会想“我又不是人民币,怎么能让人人都喜欢我?”
没有人可以做到让人人喜欢自己,作为一个想成为高手的人而言,你不必去学习那些奴颜婢膝、溜须拍马的技巧与方法。
实际上,也只有那些真正有自己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人,才能真正地赢得人们的尊敬。但每个想有所成就的人都应该学会洞察人性、理解人的弱点和缺陷。
达尔文曾经说:
“我们必须承认,尽管人类有着所有的高贵品质(具有对最为卑劣的人的同情心,具有善心,不仅仅对人,还延伸到最为卑微的生物;具有上帝般的智力,渗透到太阳系的运动和构成),但人仍然在他的身体里承载着出身低微(注‘来自于动物所抹不掉的烙印’)。譬如,每个普通人的内心深处都会妒忌、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域而因循守旧,哪怕明明知道自己观点不正确,也要坚持和固执等。”
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人性弱点,为了完成我们的目标,我们需要承认这些弱点并勇敢面对它。
当你与人交往的时候,不要去激发人性恶的一面,而是创造让“善”发挥的环境,只有这样你才能有一个好的外部环境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歌德说“希望其他人能同我们相协调是非常愚蠢的,我从来没有这样希望过。我总是把每个人都看作独立的个体,我努力去了解他的所有特点;但是从他们那里,我从不希望获得进一步的同情。这样一来,我就能够同每个人交谈,并因此获得不同性格的知识和控制生活所必需的圆滑机敏。”
虽然我对卡耐基那句流传甚广的“专业知识在一个人成功中的作用只占15%,而其余的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一直持怀疑态度,但这无疑从侧面说明在全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要想有所成就都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人际关系。
别忘了发明情商的丹尼尔•戈尔曼也是一个美国人,这说明,即便在美国的任何领域,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与人交流相处时让人感到舒服,并赢得人们的认可与信任,也是想要有所成就的基础。
责编:qsdsq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九游官网的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