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官网
  >  正文

“脑控 ai”,让人用“本能”驾驶-九游官网

评论

  深科浅说

  “脑控 ai”,让人用“本能”驾驶

  刘新科/摄

  “左打,左打,左啊,我叫你往左!”

  “踩!踩!踩死刹车啊!”

  “手别捂眼睛!把死方向盘!”

  “撞了!撞了!你没看到这么大个墙么?”

  ……

  在路边、停车场、地下车库里,你是否听到过这样歇斯底里的叫喊?又是否会被坐在副驾驶座上的同行者呼来喝去?是否在想到驾校教练时,至今依然“耳中嗡鸣”?

  试想一下:如果有一种系统,能在遭遇前方急刹车、行人突然过马路等突发情况,或者是需要侧位停车、倒车入库等较为复杂的操作时,能将驾驶员脑中所想要达成的结果,准确识别并按照预设流程自主完成,这将是多么令人舒心的事!

  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谢松云教授实验室致力研究的“脑控 ai”结合实验,足以让我们对未来自动驾驶的实现充满信心。

  据介绍,“脑控”即用脑电波来操纵机器设备。这是人类数百年来的梦想——只需要念头一动,机械或设备就已经按照你的想法运转。就像电影《阿凡达》里所演绎的那样,虽然身有残疾,却能通过脑控让另一个“自己”肆意生活。

  而“人工智能”(即artificial intelligence,缩写为ai),则通常是指通过普通计算机程序来呈现人类智能的技术,可用于语言和图像理解、自动程序设计、航天应用,以及庞大的信息处理,储存与管理,执行化合生命体无法执行、或复杂或规模庞大的任务等。

  在谢松云教授实验室,“脑控”和“ai系统”的结合,为自动驾驶的大众应用提供了可行性思路。在实验室现场,记者目睹了脑控和ai助力自动驾驶的精彩情景——

  在系统操控下,一向稳定性不高、不易操控的小型无人机,却能够3架同行,并不时变换队列——它们时而在空中叠飞,时而翻转……而这一系列高难度动作的完成,需要的只是一台电脑、一个人。

  这样的试验,正是依托ai和脑控的结合,使无人机既能根据脑控指令迅速完成不同模式的转换,变换队形,同时,又不需要负责脑控的人长期耗费脑力——因为ai技术已预设了不同的飞行模式,根据实际需要,操作人员只需要用脑控设备发出预设模式的指令,便能轻松完成无人机编队的完美展演,这使得ai和脑控应用完美结合相得益彰。

  值得一提的是:在救援、救灾中,我们常常会采用无人探测设备,对未知的复杂环境或危险区域进行探测,但是,在情况不明时,如果盲目使用ai系统设备,也往往导致目标的无法正确识别,造成不必要的能量消耗,而探测车可携带的能源也十分有限。

  针对这样的环境不明情况,谢松云团队开发出了“手—脑—机协同”技术:用“手控 脑控”驱动无人探测设备的快速运行和目标发现,待发现疑似目标后,再启动ai系统精准实施探测、识别,并由人机联合决策,给出操作指令。在节能的前提下,保证了精准的探测和施救。

  近年来,5g已成为业界热点。结合脑控和ai,5g的发展无疑将为无人驾驶提供更可靠的安全保障。“5g的发展,不仅是网容量的瀑布式增长,更是海量数据的井喷式汇聚,有效提高了ai系统的数据分析效率,而脑控的加入更是增强了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团队成员告诉记者:“在5g通讯环境下,我们能够精确掌握方圆几公里乃至几百公里内的车况,灵活实现对于路线的选择、避免拥堵,以作出更好的出行方案。”

  当前,无人驾驶技术的核心关键感知部件是毫米波或激光雷达,但当交通道路环境下工作的雷达越来越密集时,无人车会在相互间产生较为严重的干扰问题——单纯依靠ai技术,目前无法解决,因此有可能造成重大车祸,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

  同时,有实验证实:人脑的本能反应,比有意识的控制行为要快0.2毫秒左右。如果在无人驾驶系统中,加入对人的状态监测,将人的本能反应与ai系统相结合,利用人的快速认知能力,在ai系统无法识别应对的情况下,利用监测到的人的本能反应快速给出正确的应急指令,就能最大程度保障行车安全。

  张亚男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孙海华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编:sq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九游官网的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

经济发展网致力于信息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任何不当请联系九游官网删除。

联系九游官网九游官网的版权申明|九游官网 copyright © 2018-2020 经济发展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9011151号

经济发展协会联盟成员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投诉举报电话:12331

本网站展示资料或信息,仅供用户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网站地图